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习研修
新学校“新”在何处
编辑日期:2013-10-18  作者:郑国友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新学校“新”在何处

      金秋十月,在张莉主人的带领下,庐阳教育团队一行二十余人来到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参加由著名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组织的第四届全国“新学校”论坛。两天20场主题报告真可谓是头脑风暴,很多新观点、新理论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尤其是李希贵校长的专题报告——新学校行动研究让我感受颇多。

      学校是学生自己的学校,这是李希贵校长一直主张的观点,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在确定新学校的特征时,她让孩子们自己总结,结果孩子们的表现让人叹为观止。孩子们总结了四个特征:1、能在课堂上得到快乐;2、学习的时间和属于自己的时间同样多;3、学习不会掉队;4、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很明显,这样一个好学校的描述是学生的向往,也是我们所有学校所有老师努力的方向。当然,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工作的地方,所以李希贵校长又从教师角度阐释了新学校的特征,即:1、有一位得到教职工大力支持并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团队建设中的校长;2、学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3、学校是以结果为动力的组织构架;4、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高质量绩效和成果有共同的追求;5、学校形成不断进步的合作文化;6、强调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认可系统。最后,李希贵校长用言简意赅的一句话总结了新学校的特征——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的价值追求。

对照李希贵校长的理论和实践,思绪万千。

1、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活动开展方案的制定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参与,思路、措施及工作重点需要全体师生认同。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才能最符合全体师生的需要,才能在实施中获得较强的执行力。

2、要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对一所学校来说,只有改变了课程,学校才有可能改变。如果只是在课程之外的其他方面做文章,这个特色不可能长久保持,办学目标也不会实现,更谈不上改变学校。这里的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指开发校本课程,虽然开发校本课程非常重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够根据学校的办学资源、办学目标和培养方向来塑造学校个性。这里的课程开发还包括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使国家课程通过我们的开发,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老师教,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学,特别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

3、学校要尽量开展丰富的体验性的活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开展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体验性课程,让学生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让学生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些活动,从活动开设的内容、形式,到活动的组织、评价都让学生自己完成,来丰富他们的经历,丰富学生的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李希贵校长说得好,“新学校”是一种理想学校。理想指引方向,当我们不断地倾听声音,查找问题,改进流程的时候,距离理想境界就会越来越近。只要我们分享智慧,改变可以改变的现实,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其实理想化的新学校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