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学校的“密码”
——参加第四届全国“新学校”论坛随想
合肥市五一学 方业菊
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新学校”?是崭新的校容校貌、先进的教育现代化装备还是对教育理论的再创新与实践?“新学校行动研究”给了我们简单而深刻的描述:新学校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认可和满意的学校。两天的“新学校”论坛,聆听专家、教授主题报告和16位校长的精彩发言之后 ,我对“新学校”有了初步的理解。
快乐•幸福——“新学校”教育追求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精神家园。师生快乐与幸福程度关系到教育的成效。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人更是天资差异,多元共生。关注学生快乐成长,必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需要。十一学校提出“给每一个孩子适合的教育”办学理念,为学生量身定做了15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构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真正地满足不同的学生的成长需求。李希贵校长报告重在谈课程建设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和收获,让我们了解十一学校将“启蒙”作为绿色课程的使命,将学校的核心精神“真诚”作为绿色课程基石,从课程的标准、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个教室三个不同的教学模式”、取消班主任采用导师制让教育与教学不分家、汽车教室的故事、戏剧课程设置……都是把学生的快乐和需要作为课程的人出发点与落脚点。然而,学生的快乐成长的背后,定有教师的创造、智慧和奉献。十一学校的周志英在“成长——蜕变”专题中给我们讲述了在这场变革中教师的担忧、困惑、担当、智慧、幸福,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幸福来源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
发现•探究—— “新学校”的建设之路
通往“新学校”的道路上有问题、困惑和挑战,涉及管理、教师、课程、文化、课堂等领域,需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从而使学校获得更好地发展。所以,基于学校问题的探索是有价值的研究。
“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之于行动”。在16位校长在教育智慧背后是他们对学校的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从江苏陈耀方校长的“图式识字”到赵桂霞校长的“54321自主课堂”,从汪正贵校长的“一个校长的45天自我研究”到徐文生校长的“团队领导力的建设”,从北京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的“学校文化建设之我见”到亦庄实验小学曹军校长的“一所新学校的文化奠基”,从“自主作业”和“自主择师”的探究,这些都是寻找和梳理学校存在的真正问题,探究问题根源,重视数据分析,以一种带有建设性的研究立场和态度,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建设“新学校”。从而在发现问题中认识,在研究问题中更新,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让学校获得更好地发展。
责任•创新— “新学校”的发展之源
责任,说到底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地态度。作为校长,我们需要教育情怀,更需担负教育责任。著名媒体人崔永元先生在报告中几次谈到去十一学校,学生强烈主人翁责任意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的发起人,他和我们一起分享自己对教育责任的理解: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获得自由而快乐的成长。责任促进创新,能否创新,关键是能否转换思路。借用海尔CEO张瑞敏的话“思路不变原地转,思路一变天地宽”。多换角度考虑问题,把思维发散开,我们就会获取教育的“真经”。
提取理想学校的基因,构建新学校的模型,在建设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的 路上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