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习研修
孩子为什么爱学校——走进亦庄,感受新学校的魅力
编辑日期:2013-11-18  作者:高晓娅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孩子为什么爱学校——走进亦庄,感受新学校的魅力

四河小学 高晓娅

初冬,怀着期待和一点兴奋,跟随着张道琼名校长工作室一行十三人来到北京大兴区亦庄实验学校,北京十一中学分校的名头足以让它耀眼,但是进到校园里,才感到这所开学仅仅两个多月的学校最大的魅力不是教学设备的先进,不是校园布置的新颖,而是它足以吸引孩子、吸引教师。

当我们的小学生都已经普遍出现厌学厌课的情绪,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失,学校成为不得不去的地方,我们不禁要思考,学校到底该是什么样?学校怎样不用喊口号就可以成为孩子的乐园,亦庄小学用全课程吸引孩子,用家一样的教室温暖孩子,用全情投入的教师陪伴孩子。亦庄小学提出了"全课程"的概念。李振村校长诠释"全课程"不是面面俱到的课程,不是学科机械叠加的课程,它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什么是全人?即完整的人,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我们的课程关注什么?学生怎样学和学的怎样,这些没有错,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为什么学,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我们在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惯用的赏识激励、合作探究似乎只是在为这些机器擦擦油抛抛光。只有关注每个孩子喜欢什么,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如果我们能跳出六年,想孩子的一生,想教育为社会培养健全、健康人的责任,我们会觉得“全人”的目标比我们通常听到的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真实、更实际、更重要、更人文。在这种背景下,亦庄小学的始业课程不需要刚入校的学生收敛个性,不需要所有的孩子规规矩矩,不要孩子大声喊“快静齐”。我们看到了常丽华老师用一首首优美动听的儿童诗、用一本本绘本,用数字王国的探险带领孩子走入一个充满想象、体验真善美的学习天地,一切顺其自然,符合孩子天真、爱幻想爱自由的天性,在这里,学生第一!

亦庄小学的活动课程也体现着强烈的生活即教育的陶行知理念。它分为生命教育系列、公民意识系列、同伴交往系列、童年精神系列、文化启蒙系列,与我们现在综合实践课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体系,似曾相识却又有极大的不同,它的课程目标是让学校成为好玩的地方,在好玩的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所有设计的活动都是学生第一,以学生需要的喜欢的作为设计衡量的标准,让学生有选择权,能够全员参与,能自主选择。回想我们的校园活动,多数是举全校之力,学校精心策划,班级步调一致,一个节目里,孩子是否担当了他喜欢的角色,根本就无法顾及,因为能够参加已经很不容易了。亦庄小学则把重心下移,以班级为单位,提供创意,开展活动,因为是包班制,学科划分没有那么绝对,两位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带着孩子完成这些活动,如李振村校长说的,每周能花一天时间做一件事,每月能够花一周时间做一件件事,孩子还是在学习课程吗?他们在学会专心致志地做喜欢的事情。

走进一年级的教室,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很多老师来听课、参观,对我们并没有过多的好奇,教室就像家一样,如同教师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大房子,有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绘本区、有科普角,有和孩子们一起静静长大的小花,教室的后门边上挂着嗯嗯卡,随行的老师介绍这是孩子上洗手间的特殊标志,在课堂上有需要随时可以去,也不用和老师打招呼,一个不受约束、身和心都能放松的环境,能让孩子摆脱对新环境的恐惧。在教学区随意溜达的时候,我来到了六年级教室的门口,一个孩子正好出来看见我,他没有普通学校高年级孩子的羞涩或者漠然,眼神里有善意的问询,当我对他一笑,他也微笑地问候我,我想这就是学校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给予这些孩子友善大方的人生底色。

与一般的校长爱说学校的教研多么卓有成效、活动获得多少高度评价不同,李校长总在说,我不给老师们压力,有人来参观学习我从来不要老师们提前准备课,该上什么就上什么,我们的老师已经够辛苦了。教师为本是亦庄小学校园文化的又一关键词。服务型的行政,一切都在保障教师、学生和班级,从前学校——年级——班级的地位排序调整了个,变成了班级——年级——学校,活动自下而上,最多的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教学自下而上,教师可以自主安排特色课程,包班制和充分的自主性让亦庄小学的老师上班时间始终和孩子们在一起,有自己的办公室却无暇进去,正是因为陪伴,教师发现了每个孩子学习背后的各种优点,教师在孩子眼中不再神秘和威严。

课程好玩、老师可亲、学校可爱,这样的地方让孩子不喜欢都难!

也许是反思的习惯使然,在参观学习的同时,我也在观察和比较,对追西热有些冷思考,既然中西方的基础教育各有优缺点,那么如何求得一个相对平衡就值得我们深思,学国外基础教育的优点,不仅是形似,还要神似。比如教室的布置可以模仿,但教室的充分使用要看教师是否看到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安排过满的课程让孩子无法享受教室里休憩的轻松和与伙伴玩耍的乐趣,教室的功能就失去了一半的作用。比如以体验为学习方式的戏剧课程,是要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孩子们无法走入特定的故事情节,无法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能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对一只流浪在外艰难求生的小狗只有旁观和好玩,难以唤出孩子的同情心,甚至在课上孩子们发现了垫子下的蜘蛛,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便吵嚷着要捏死它,正与本堂课的主题背道而驰,引进的课程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知识积淀不同,会在操作中有些变化,是需要深入探索的。

国外基础教育的全课程的确给我们很多启发,两位教师包班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教师专业课太专业会片面,专业课不专则太表面。专到什么程度,才能完成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全目标?(因为六年后,孩子的知识体系必须要和初中衔接)全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想这并不是教师全面素养的问题,不是要求每个老师成为全学科的教师,而是心中装着全课程,让学生在全课程下学习。

无论是全课程还是新课程,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套到一个模子里,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遵守普遍规律,用六年为孩子的六十年奠基,我们的学校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学生喜爱的,才能永远散发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