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的教育追求
——合肥市五一小学特色办学之路
2007年 五一小学获合肥市平安校园称号
2008年 五一小学获合肥市绿色校园称号
2009年 五一小学获合肥市花园式学校;阮芳老师获安徽省农远应用之星光荣称号
2010年 五一小学获安徽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1年 五一小学获合肥市有效教师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庐阳区特色小学荣誉称号;宇敏老师获安徽省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
2012年 合肥市特色小学
这些荣誉,对于教育优质的名校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一所薄弱的农村小学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合肥市五一小学创办于1963年,原名五里小学,因校址位于北五里井村而得名,文革期间,更名为五一小学沿用至今。2003年,原郊区杏花镇所属的高桥、桃花两校合并于五一并搬迁至现址,2004年上划到庐阳区教育局,成为庐阳区教育中薄弱学校。
200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教学设施匮乏、校园环境差,教师士气低落,社会评价低。困境不等于绝境,为了摆脱困境,校领导班子立足校情,经过深入思考、论证,提出学校的发展思路为“夯实基础 锐意改革 育人为本 谋求特色”,办学思想为“贯彻方针 提高素质 五育并举 学会生活”。不等不靠,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以改变校园的环境面貌、精神面貌为抓手,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谱出了一首农村小学教育的新曲!
劳动之歌
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师生成长的家园。教学楼后面一方近4000平米的荒地,一年四季杂草丛生,既影响校园美观,又影响着师生的校园生活,。每到下雨天,爱玩的孩子总是要跑到这片空地上“自得其乐”,用不了多久,学生裤子泥了、鞋子泥了。教室里、操场上、走廊内、楼梯口的“泥团”随处可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当时,学校的彭发玉校长身先士卒,每天抽出时间在荒地上开垦,这种精神也在感召着、影响着全校的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纷纷走进荒地拿起锹、锄头干起活来,女老师手磨出了泡,接着干。男老师们更是不叫苦、不怕累。高年级的学生也参与进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荒地成为的师生劳动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划分为六块,分到各班,种植山芋、花生、蚕豆等农作物,师生在劳动中体验着快乐与辛劳。
研究之花
教育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为了让基地的种植活动富有教育意义,仅仅停留在种植、收获层面,显然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007年4月,学校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校本教育资源的生活教育实践研究》,初步提出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发掘校本教育资源进行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会研究。在这两年中,学校依托实践基地,发挥老教师熟悉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发挥学科教学中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研究热情,策划了种植节、美食节、收获节等多种特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造、收获,开辟一条生活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丰富校园中的植物资源、让学生认识植物、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特性。学生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
一批年轻教师在实践中研究,获得了发展,吴广知老师这样写道:
教育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它需要教育者不断地从生活中去观察、去研究。校园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是个全新的课程,它需要每一个教师不断去反思、不断的改进教育方法,充实自己的理念。
同时,学生的校园生活得以充实,同时也获得了乐趣和培养了能力。
【学生日记】“我总爱挑空闲的日子到蚕豆宝宝生长的空间里去观赏一下,放松一下我紧张的神经。现在的基地从远处看一片绿油油的,让人不胜欢喜,叶子还是像亲兄热弟一样,是那么和谐。在这和煦的春风中,蚕豆苗与风哥哥共舞,是那么温馨。”
2009年12月,课题顺利结题,喜获省级教科研成果二等奖,这给五一小学的老师一个极大的鼓舞和信心。这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奋进,乡村小学的教师居然也能开展课题研究,成为一名省级课题的研究者,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特色之曲
业精于勤,特色成于思。2010年,五一小学在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再次邀请省教科院的许晓红老师、合肥学院的江芳教授、市教研室的刘学山老师指导学校的生活教育工作,要求全体教师不断地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提出创建特色小学的构想。将“生活教育”定位在充分挖掘生活中有益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以生活教育“融入德育,拓展到家庭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策略来创建特色小学。经过区创建特色学校专家组的多次指导,五一小学已荣获庐阳区特色小学称号,并在11月30日接受市级特色小学的验收。
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育人。陶行知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明确提出培养真人的教育目标,主张做具有献身和创造精神的人,做手脑相长、全面发展的人。这些与《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以人为本”理念高度一致。
学校特色建设也必须服从于对人的培养。五一小学生源约60%来自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状况堪忧,他们的家庭一般都流动性大,孩子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差,再加上父母打工忙,缺乏照顾和关爱……教育状况令人忧虑,但是这群孩子身上有着爱劳动、朴实、不怕苦等优秀品质。如何让这些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五一小学面临的新问题。特色创建之后路在何方?学校特色如何丰富内涵?怎样让特色发展走“常态”之路,让办学特色为培养具有五一特质的学生统一起来?学校通过“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征集教师中金点子,在教研组、学科组老师中讨论;走访学生、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校生活,寻找身边同伴的优点;在班子成员之间的思辨,思路逐渐明朗,认识逐渐统一,五一小学今后的特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培养五一特质的人”来展开,具体为:
一个理念——五彩生活 奠基一生
两个工程:书香校园、生活乐园
三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
四种品质:勤劳、责任、爱心、创造
五种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
六大节日:种植节 、美食节、收获节、数学节、读书节、体育节
“奠基未来”是指学校的教育要为孩子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呵护成长”,是要求全体的教育者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设计办学理想时,学校紧紧抓住教育对象——学生,重在挖掘五一小学学生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缺乏的能力、素质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创生于特色建设,又高于特色建设,它包容特色建设,又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未来之思
根据区教体局的十二五规划,学校的扩建工程即将开始,计划改建老教学楼、扩建两栋综合楼。预计,扩建工程于近期动工,现已做好前期的准备。改扩建后,学校将成为24个班的办学规模。不久的将来,五一小学将成为各种设施设备、功能教室齐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学校。为了让学校特色建设从创建状态走向常态发展。五一小学将从五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继续开发《五一小学生活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如课外阅读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等,纳入学校的课时计划和课程安排,以常态化的特色课程推动。二是将办学理念物化为校园环境文化,以此来影响人、造就人。如建设生活主题雕塑、生活教育文化墙、建气象苑、种植园、桂香廊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三是推进校本科研,通过申报、承担各级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开展研究。四是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从优化课堂做起,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读、自己看、自己说、自己想、自己操作、自己计算、自己表演,充实课外活动的内容,在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与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谋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整个教育教学都落实到一个“做”字上。五是充分挖掘生活中教师、学生、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生活教育的立体空间。
特色建设为五一的发展赢来了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生长点。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生长点,到最后必然没有生命力。五一小学将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断丰富特色的内涵,让生活教育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育的挑战。
(合肥市五一小学 方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