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无限 润物无声(45中)
学陶著谈后进生的教育
编辑日期:2013-5-7 作者:周宗华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学习《陶行知教育文集》,偶然发现先生的一首诗,写道:“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急忙把他们赶跑……”。读罢这首诗,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高尚品质跃然纸上,也许是职业的习惯,不自觉地联系到了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以及“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也不自觉地回顾着这些年来教育教学的亲身体验,想想日常教学中同仁们“现在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太难教育”的无奈感叹,于是也来点“海中拾贝”的做法,就教育转化后进生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草就几个案例,也算读先生著作的一点感悟,也许对同仁们有点借鉴意义。
“净心”:教师要端正自身的育人思想,坚持用“心”育人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自育。一个教师能不能转化后进生,前提条件是他有没有认识到转化后进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教育发展的必要,关系到教育成果,关系到班级,关系到学校,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水平的大事。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转化后进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有意念和心绪去改造后进生。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以学生考试成绩优劣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为了追求高分段,追求升学率,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爱优等生、放弃后进生、歧视双差生、特殊优待贵族子弟的现象。而实施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素质的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进行反省,抛弃陈腐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教书、不育人,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就像植树者是不是一个植树能手,标准就在于他能不能把弱苗培养成参天大树一样。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并不是能仅看培养了几个尖子生,而应该去考察他能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能不能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地和谐地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能不能把差学生教育成好学生。为此,教师应抛弃功利思想,追求“净心”的境界,积极开展转化后进生、转化双差生的工作,并竭心尽力去实现“把弱苗扶成大树”的目标。
诚心:树立平等意识,坦诚交流,心理引导。
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代沟式的隔阂。老师往往把自己摆在师长的位置,对学生说话时居高临下,气势压人,不愿听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辩解,对他们动辄讽刺、挖苦、批评、体罚,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思想,不愿说出心里话,老师更无法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机,不可能掌握其思想症结,也就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只有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相待,才能促进沟通。谈心是沟通的有效途径。个别谈心费时费力,但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快、效果好。怎样的谈话才能有效果呢?我得出的经验就是:谈心之功在于诚,谈心之门在于情,谈心之力在于实,谈心之纲在于理,谈心之路在于导。
曾经在我的班里有个叫王海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讲小话,不完成练习,还经常做一些破坏的事,我批评了他几次,总是不见还转,他甚至出现与我对抗的情绪。偶然听班主任老师说:“王海服软不服硬。”我茅塞顿开,心想“软”不就是好讲、疏导吗?于是,我试着找他个别谈心。开始,我就问问他的家庭情况,自入学以来的学习情绪,思想态度等。起先,他始终不语,好歹就是不愿意说。不愿说,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温和地说:“王海,你不愿说,我能理解,各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十五六岁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你毕竟还是学生,很多事情你不能理解,需要别人的指导和帮助。作为老师,我只会教学生好,不会使你变坏,我确实是想帮助你,帮助你改正错误和缺点,从而使你进步,你完全应该相信我,你对我说的话,我不对任何人讲,绝对为你保密,并以老师的人格和尊严作担保。”他听我这一说,竟然把所有的情况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甚至说出对某个老师反感,对某个女孩有意思。其中有些问题确实是中学生难以解开的疙瘩,我都一一分析。他听得很认真,也很激动,最后流着泪说:“老师,我对不起爸爸妈妈,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你,我错了,以后一定改正,并认真学习。”我说:“我充分相信你,但你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说了,并且在后来也做到了,成绩也有提高,毕业后顺利考进了高中。
通过个别谈心,我逐渐发现,不同的学生,其落后的原因和落后的方面都是不同的,千差万别。只有针对不同个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方行之有效。
关心:以无私的爱,架起信任的桥梁
后进生由于许多原因得不到家庭的喜爱,得不到班主任的喜欢,得不到同学的喜爱。正上这样,他们从心底里更加渴求关心、渴求爱护。老师应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把真诚的爱,更多的信任给予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沟通师生心理双向流动,架起师生信任的桥梁。
三石是个沉没寡言的学生,原来成绩很差,喜欢和其他班的不好的同学一起。老师批评他,家长责备他,同学歧视他,心理压抑,可以说是从未享受过学习的乐趣,第一次政治考试才二十多分。我通过了解,得知他的有关家庭及学习情况后,主动把他找到办公室,没有批评他,而是邀他一起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鼓励他要努力,我告诉他:“艰辛的家庭能使人沦落,但逆境又更能使人成才。你不应该在艰难中死亡,而应该在逆境中崛起,立志成才,为家庭、为老师、更为自己争口气。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相信你下一次能考好。”第二次测验,他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在全班表扬了他,他受到了鼓励,情绪也逐渐好了起来,成绩一直保持到了中上等。现在在高中的成绩也是很优秀的,有次来看望我,说:“老师,真是你使我改邪归正了,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学习的勇气。”
细心:善于观察,寻找闪光点,展现其特长
后进生并不是一点优点都没有,只是他过多的缺点,掩盖了他的优点,导致他的优点没有被人发现。老师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并巧妙地激发、培养,长善救失。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的变化,多引导、多指导、多表扬、多鼓励,哪怕是一点成绩也要鼓励,帮助他们学有所获。特别是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我更是坚持给予特殊的爱,耐心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励起学习热情,调动起内在动力,从而有兴趣地学习。
王飞是个书法、绘画爱好者,上课经常不听课,喜欢在纸上、甚至在书上练习书法、绘画,他的微机书上几乎每一页都画了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而且很逼真。我发现以后,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并且拿了几张画给他看,说:“这是两个小学生画的画,准备选出参赛。我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少儿画,不一定符合儿童画的艺术风格。你这个年龄,有少年的天真,想像力丰富,我们共同研究,争取选两幅最好的。”他兴趣盎然,从画的创意、笔法、布局、浓淡等方面认真分析,我也平等地一起跟他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一致。气氛融洽以后,我单刀直入,涉及正题,说:“王飞呀,你很有书画天赋,也很有发展前途,但是你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你不懂得书画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密切联系,也不懂科幻画。一幅好的作品离不开几何、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更离不开时代政治色彩,只有反映时代的作品,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作品。”并列举了一些著名画家和优秀作品来证实,他倒很有兴趣。后来,改正了上课练书画的习惯,尤其对计算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经常拿一些自己的电脑制作的科幻画作品来让我帮助分析。
实践证明,从小事入手观察和发现并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积极引导发展,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耐心:反复抓、抓反复,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后进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而后进生的转变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朝令夕改”、“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很多后进生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进步,但遇到挫折又自卑,遇到想不通的事情又自我沦落,回到原来的地点,或思想消极,或学习态度懈怠等,也就是说常常会出现反复和抵制。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反复呢?怎样才能实现彻底的转变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老师身体力行的帮助和不厌其烦的教诲,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工作,鼓励他们有锻炼和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毅力。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然要尊重、信任他们,对他们重犯错误不急躁;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大吕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同学,他父亲因对他失望而放弃管教他,母亲因他都要离家出走,有时也使我感到他已是不可救药了,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多次找他父母交谈,规劝他们不要对他失望,更不能遗弃他,并一次又一次找他促膝谈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思想上的症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年来,有十二次之多,终于他进步了。在今年毕业前,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写到:“尊敬的宋老师,你的年龄只是我的姐姐,但你的教诲和影响甚至超过了我的母亲,你的每一次批评,每一次表扬,每一次谈心,都让我迈向成熟一步,我非常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教诲,并将永远记住您的教诲。”看到这封信,我感到非常欣慰。功夫不负有心人。
回首多年,我非常清醒地知道,教师是一个平凡的事业,没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只是一件一件不了的平凡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使一个又一个学生由坏变好,由劣变优,由后进转先进,这又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平凡事业蕴涵着不平凡的责任。从而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以播撒无限爱心的灵魂去铸造学生高洁的灵魂;老师,作为园丁,更应该呵护弱苗,须知其中不乏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