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最美丽的校园
3月20—21日,庐阳区校长团队走进清华附小和人大附小,“零”距离接触名校,感受名校的风采。
直觉感官:这是清华附小二年级的课程表,从颜色到内容都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清华附小的核心竞争力:“1+X”课程结构。 “1”代表国家课程,“X”则是个性化课程。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四大板块: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这就是“1”。国家课程中,四大板块分别对应着:体育与思想品德课、语文与英语、数学与科学、美术与音乐。 “X”系列则是除了这四个板块其余的课程。
理性思考:课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最重要的载体。附小的课程首先建的是结构和体系,而非细枝末节。窦桂梅校长常拿“章子怡的脸”作比喻,“五官单拿出来平凡,但组合在一起却很‘惊艳’,这就是结构的作用。”
国家课程与学校个性化课程之间的矛盾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一定的,一方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因此,如何在既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又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争取空间,成了课程结构给出的难题。
不停探索中,附小把目光聚焦到国家课程上。“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课程要‘校本化’,为何要‘校本化’,说到底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完成、开发课程。”
“校本化,是基于学校实际的课程优化。”何为优化?“首先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其次是课程内容的优化。”“1”的优化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提升了国家课程的效率,还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为“X”课程的进入扫清了障碍。
课程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变得清晰。附小用“+”来概括“1”与“X”的结构内涵:“1”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课程;“+”不是简单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优化下的适当完善、补充;“X”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无限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限延伸。
理顺了结构,课程质量才有保障,办学目标也有了实现的途径。
直觉感官:这是人大附小的“彩虹校门”,它的三个校区的校门都是这样的,美丽的“彩虹校门”不仅是人大附小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其七彩教育理念和七彩附小精神的领航。曾有一位教育专家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中国的巴学园,是蓝天下最美丽的校园,也是激情燃烧的地方。”彩虹门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寓意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爱校、阳光、厚德、坚韧、创新、包容、凝聚’的七彩精神。七彩德育铸就着学生幸福人生;七彩课程点亮着学生智慧人生;七彩社团造就着学生高雅人生;七彩环境成就着学生快乐人生;七彩评价激励着学生做自信的我;七彩节日引导着师生做感恩的我。打造了七彩德育、七彩课程、七彩社团、七彩环境的“七彩教育”的办学特色,使该校成为京市最具影响力的小学”、海淀区“办学理念最为深厚的学校”及“课程设置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等百余项荣誉。
理性思考:不仅有独具匠心的校门,更有雄伟壮观的教学楼,水立方一样的水艺芳体育馆,有宽阔平坦的运动场;教学楼外满满一面荣誉墙挂满了学生及家长送给学校的锦旗,三座教学楼的东墙面上分别是“做快乐的附小人,做了不起的附小人,做有特质的附小人”的办学理念,教学楼内走廊上贴满了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粘贴文字与图画,还有棋棋吧、聊聊吧等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他的文化构建已经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体系,校园文化达到了物质的与精神的,传统的与现代的,社会的与自然的,课内与课外的,理想的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能找到舒适的感觉,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熏陶,充满着蓬勃发展的正能量。
纵观两所学校的特色形成过程,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课程整合,没有一所学校走一蹴而就的捷径,都是经历了长期的积淀过程而最终形成,且还在不断的更新完善之中。我想我们只有深入分析思考研究,结合实际校情、师情、生情,做好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程整合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课程整合,走一条自己的课程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