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清华附小在百年华诞之际与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联合主办“首届全球未来学校大会暨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思考、探讨教育的平台。
在倡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全球化教育理念下,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瞬息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学校,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的发展的需求,如果教育仍停留在“知识本位”中,就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处在为人的发展奠基中小学学校确定怎样的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怎样的“营养”和帮助?
人口不足800万的以色列称为创新国家,有多位诺奖获得者。印象中的犹太人聪明是因为这个民族崇尚读书。听了以色列教育专家Ehud Shachar先生的分享之后,豁然明白,原来以色列创新源泉不仅在于阅读,更因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自出色教育。以下是Ehud Shachar先生发言论坛发言要点:
我们以色列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技能的培养上。这些技能包括问题解决技能,决策技能;合作技能;克服情绪困难;克服固有思维模式等。此外,如果我们希望今天的学习者能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必须要教给他们软实力。这些软实力包括谈判的技巧;如何分析自己的错误,并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组织一场讨论;如何发起一项倡议;如何进行头脑风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对于21世纪未来的孩子来说,迁移能力、灵活思考的能力、合作能力是三个最重要的技能。如何教给学生这些能力呢?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一是经验,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意义的经验;二是赋予意义,将所教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以及他/她的未来建立联系;三是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四是干预,给学习者提供各种挑战。
教学工具是什么呢?在以色列我们使用的是游戏。游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思考的概念。我们把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游戏、迁移到现实事件当中。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学生拥有正确的思考方式,他们能够去考虑15年之后会发生什么,而不光关注考试,关注一个学期之后的东西。我们要求他们去考虑离开学校之后,未来进入职业生涯需要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在以色列正在进行的教育投资。
以色列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领军者,清华附小学去年刚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窦桂梅校长主题演讲中谈到,百年附小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的发展,2014年,学校明确提出了发展和培养附小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即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清华附小基于对人未来发展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具有责任、担当与包容的情怀和面对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和生活,能够悦纳,学会适应,顺应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断超越的精神;具有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并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实践,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不怕困难的生活态度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清华附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丰富,外显则只有“健康、阳光、乐学”六个字。学校已经构建特色的1+X课程体系进行落实和深化,形成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共同培育的教育观念。
科学与阅读素养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应成为我们未来课改的主要方向。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重视阅读,并且从儿童时代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喜欢,更需具有一定阅读能力。我们渴望创新,创新源泉在于科学素养。在教育和学校中,我们需要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给他们尽可能的机会去发现和体验和探索,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教学。我特别欣赏清华附小李强老师执行《第一次发现——火山》中的教学观:无论孩子们在课堂上实验成功还是失败,作为老师,都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重在过程,重在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爱好和精神,实验失败能找出原因,也是好的研究态度。
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和谐、完整的人,必须指向人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追求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生。我们需要创设一个“不以知识为本位”且关注学生“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的学校成长环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对人的生活的需要。